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特色



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泉城济南南郊,占地500亩,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。学校与山东电力研究院、山东电力职工大学、山东电力党校多块牌子,一套班子。教学、科研、生产互为融合,业务范围除了普通专科教育以外,还承担着山东电力技术监督服务、基建调试、电力党校、职工教育培训、科技咨询、新产品开发等任务,是山东电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。
近年来,学校党委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及电力改革的新形势,以服务社会和学校发展为已任,以产学研一体化环境为依托,充分发挥工程性、科研性、生产性资源优势,在培养、培训复合型、应用型、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下功夫,坚持“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目标、高质量”办学,形成了自已鲜明的办学特色;建立了“厚基础,强能力,宽适应”,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,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的“传授知识、训练能力、培养素质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这一培养模式突出了“工程性”、“技术应用性”、“适应性”、“创新性”概念,突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、工程实践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、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,突出了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“传授知识,训练能力,培养素质”三者的有机统一。

资源整合形成办学新格局

基于对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认识,1997年7月,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从科技教育改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,站在跨世纪的战略高度,着眼未来,将山东电专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、集团公司党校合并重组,实现了科技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一步战略目标;1999年4月,又将山东电专、山东电力科学院合并重组,建立了新的山东电专,实现了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为学校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,实现了科技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二步战略目标。两次资源整合,使学校集中了资源优势,统一规划建设和完善了重点实验室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教育培训设施,营造了优良的工程性、科研性办学环境;最大限度地发挥人、财、物、信息等教育要素的作用,统一安排了教学、培训、科研、生产任务,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;树立教育产业化、市场化理念和办学品牌意识,把企业管理引入到学校管理中来,将竞争、服务、创新等观念融入到决策和具体工作中来,做到了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,从而增强了学校的科研、生产实力,提高了教学及管理水平,为扩大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、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,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。
山东电专作为企业办学,在兼顾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,主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。学校成立以来,主动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新形势,按照“职能清晰,协调统一,精干高效”的原则,进行了有效的教培管理体制改革,建立了学历教育、培训教育“两条线”管理模式,成立了培训部,与集团公司党校办合署办公,成教部与教务部合署办公,把原成教部的培训职能划归培训部,把成人学历教育职能划归教务部,明确了职责和分工,理顺了教育与培训的关系,优化了教育培训资源配置;实施“一体两翼、三教并举”,即以普通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为主体,以成人继续教育、职工培训为两翼,“三教”协调发展,具体做到: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并举,普通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并举,学历教育与党政干部、专业技术培训并举,使专科、本科(包括函授本科)并举,形成全方位、多样化办学新格局。近五年来,共培养、培训各类技术、管理人员2万多人次,为山东电力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。

特殊人才深受市场青睐

学校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所特有的工程性、生产性教学环境优势,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,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,突出实践教学环节,设计了实践“硬”线,规定实践教学周数必须达到全部教学活动周数的40%以上,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自成体系。学校采取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,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,产、学、研有机结合的方式,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电厂技术监督、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,接受规范的实践技能训练,确保学生工程实践能力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三学年不断线。在教学中,“双师型”教师也及时将生产现场应用的最新技术纳入课堂传授给学生,有些课程直接放到生产现场,实现了理论、实践一体化教学,毕业设计结合生产、科研、调试等实际工作进行,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、形象,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、参与性及强烈的求知欲,这样,既拉近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现场的距离,又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,从而形成了特色显明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——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,都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,适应专业工作需要。由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高,独立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,在现场一线具有“下的去、留得住、上手快,干的好”的特点,深受用人单位好评。近年来,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了96%以上。在历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,我校学生均取得了良好成绩:1998年获三等奖1项、1999年获二等奖2项、2000年获二等奖2项,2002年获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;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,获1998年省级二等奖1项、1999年全国二等奖1项,2000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,2002年获三等奖一项。

科研及成果转化拉动科技产业

    学校将大力开展应用性科研开发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基础,强化科研激励约束机制,建立了以项目组为独立考核单位、以成果指标为验收依据、以转化推广为研发目的的评价考核体系,并全面推行了年度项目承包责任书制度,学校科研项目硕果累累。近年来,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,集团公司级74项;一项产业化成果入选“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”,一项科研成果名列山东省重奖的13项重大科技成果。以鲁能2000分散控制系统、瞬时液相扩散焊机、高效节能水泵、液体硅橡胶一次成型技术、复合绝缘SF6电流互感器等为代表的核心产品、技术体系初步形成,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一流、国际领先水平。2002年又获得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。
同时,由于学校的科研开发激励机制以成果转化、推广为研发目的,并依此进行评价考核,因此,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大大加快,促进了学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。学校组建的鲁能科技集团目前已拥有鲁能软件、鲁能控制、鲁能智能技术、彼岸科技、中实股份等11家成员企业,其中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。拥有2个国家火炬计划产品项目,30多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、省级软件产品、省级高新技术产品,成为山东省宣传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示范窗口。

开放式办学拓展发展空间

学校及时适应我国加入WTO和教育改革新形势,积极实施教育的国际化、市场化、产业化、特色化“四化”发展战略,围绕教育产业、特色教育构筑核心竞争优势,实施开放式办学,有效进行教育的经营运作,形成了以研究生课程学习班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模式。近五年来,先后与美国欧米伽国际集团、德克萨斯理工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、中央党校、清华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四川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或合作办学。目前,已举办MBA、金融、财会、法律、信息网络等类型研究生课程教育19个班次,培养学员700余名。其中与美国欧米伽集团公司联合举办了三期MBA班,培训学员141人。高层次、多元化的联合办学,不仅为山东电力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置换提供了重要保证,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
发布时间:2003-6-12 15:13:36

 

原载: 山东电力研究院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